信阳毛尖
常饮绿茶的人,无人不知“信阳毛尖”的大名。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,“一座青山竖起一道风景,一潭碧水蕴含万般风情”概括了信阳的山青水秀与人杰地灵。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,以所采原料细嫩、制作工艺精巧、形美、香高、味长而闻名。
信阳地区产茶确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,信阳所产茶叶自唐代开始便成为供奉朝廷的“贡茶”,如今,信阳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,茶轩久要分布在车云山、集云山、天云山、云雾山、震雷山、黑龙潭等群山峡谷之间。这里地势高峻,一般海拨高达800米以上,群峦叠翠,溪流纵横,云雾颇多,清干隆年间有人赞道:“云去青山空,云来青山白;白云只在山,长伴山中客。”这里还有豫面第一泉“黑龙潭”和“白龙潭”,景色奇丽,诗人赞曰:“立马层崖下,凌空瀑布泉。溅花飞雾雪,暄石向晴天。直讶银河泻,遥疑玉洞开”。王延世在《游白龙潭记》中描写道:“扶掖至潭右一岩如广,大石离列可座而饮食,敲石火温所携酒,炙烹蚧茗,色味俱绝。”诗人樊鹏也有诗云:“我隋振鹭侣,西眺开愁颜。举酒啜佳茗,极赏暮言还。”这缕缕之雾滋生润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,为制作独特风格的茶叶,提供了天然条件。
信阳毛尖一名得来是因为其芽叶细嫩有峰梢,精制后紧细有尖,并有白毫,所以叫毛尖,又因产地在信阳,故名“信阳毛尖。”茶农讲“欲得毛尖独特风格,须知细采巧烘炒”。采摘是制好毛尖的第一关,一般自4月中、下旬开采,全年共采90天,分20-25批次,每隔两三天巡回采一次,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制为特级和一级毛尖,一芽二三叶的制二、三级毛尖。信阳毛尖中由于雨前所采芽叶嫩度高、数量少,因此被视为珍品。不过因为信阳地区气候温和,信阳毛尖的夏茶和秋茶品质也很好。
芽叶采下后,需分级验收,分级摊放,分别炒制。摊放的地方,要通风干净,摊叶厚度不超过2℃M,摊放时间不超过10小时。鲜叶经摊放后,再进行炒制,信阳毛尖属于锅炒杀青的特种烘青绿茶,分生锅和熟锅两次炒。炒生锅的主要作用是杀青并轻揉。将鲜叶投入斜锅中,每次投叶750克,再用竹茅扎成束的扫把,有节奏地挑动翻炒。经3-4分钟,叶变软时,用扫把末端扫拢叶子,在锅中呈弧形地团团抖动,使叶子初步成条。炒熟锅是用扫把呈弧形开回抖动,予以紧条和理条,使茶叶外形达到紧、细、直、光,然后将茶叶摊放在焙笼上,约经半小时,再放到坑灶上烘焙,下至成品。
“茶贵新而善藏”。茶叶制作十分不易,要保持茶的色、香、味、形不变则更加不易。茶农炒制出茶叶后,通常用白铁罐装好封牢,放在避光干燥的库房里保存。
信阳毛尖的生产历史
信阳茶区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茶区,产茶历史悠久,一般认为起于东周时期,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。唐朝信阳已盛产茶叶,公元760—780年间,我国茶学家陆羽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《茶经》把信阳划为当时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茶区:“淮南以光州(今潢川,光山一带上,义阳郡(今信阳市平桥区、浉河区)、舒州次,……”。唐《地理志》载:义阳郡(今信阳市平桥区、浉河区)土贡品有茶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“淮南茶,信阳第一”的赞誉。但那时的贡品或上等茶,并非今日之信阳毛尖。有人认为信阳毛尖起源于宋末的散茶,信阳毛尖从北宋到明朝生产的为散茶[3]。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。 据考证,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。清代光绪末年(公元1905-1909)季邑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,先后成立元贞(震雷山)、广益、裕申、宏济(车云)、博厚、森林、龙潭、广生等八大茶社,发展茶园近30ha,逐渐改进完善了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,产区也不断扩大。 |